您的位置: 首页» 新闻中心» 工作简报» 正文
【农民日报】浙江“白茶扶贫”背后故事
作者:陈毛应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     来源:农民日报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0-09-14     点击:      【字号:    

  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到贵州省普安县屯上村,相距近2000公里,中间不知隔着多少山山水水,坐车、乘机,颠来倒去,光路上就得七八个小时。最近两年,57岁的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与他的伙伴们一出门就是这样的“万里长路”。

  2018年4月9日,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汇报了村里种白茶致富的情况,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。不久后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,增强饮水思源、不忘党恩的意识,弘扬为党分忧、先富帮后富的精神,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。

  浙江虽早已全省脱贫、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,但20多年来主动担当,承担着大量跨省对口帮扶的重任。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后,小小白茶苗很快牵动了全省的神经。从育苗、送苗到基地选址,再到种植、管理、加工、营销,相关单位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、全程帮扶,演奏了一首“白茶扶贫”的动人协奏曲。

  包送——吃水不忘挖井人

  很多人问起为何要捐茶苗,盛阿伟总是情不自禁陷入回忆:“因为我们太清楚贫穷的滋味了……”

  30年前的黄杜村,穷得叮当响。宋昌美刚刚嫁到村里时,夫家买不起鱼,只好用木头刻了一条放进餐盆,算个大菜,图个彩头。

  改变山村命运的,正是白茶。1995年,溪龙乡决定建设千亩白茶基地。然而应者寥寥,任凭乡干部跑断腿、说破嘴,老百姓仍无动于衷。

  “农民没钱买茶苗,乡政府就给补贴;农民不懂技术,便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、浙江大学请来专家手把手教。只要来参加培训,农民每人每天还有十块钱的补贴。”时任溪龙乡乡长叶海珍回忆。

  渐渐地,农民从不愿种到抢着种。到2002年底,黄杜村的白茶面积达到5200亩,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一下子增加到了7000多元。

  如今,走进黄杜村,家家盖起大别墅、户户开上小轿车,很多人还在城里添洋房。全村有325户种白茶,只需忙碌一个月,就能换来一年九成的收入。宋昌美现已是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的理事长,抚今追昔、感慨万千:“我们能富起来,就是党和政府帮扶的结果。”

  吃水不忘挖井人,致富不忘党的恩。于是,便有了2018年春茶季后,村里20名党员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故事。没想到,习近平总书记很快有了回音。盛阿伟立即召集党员干部开会,商量如何落实指示。

  “大家一方面高兴,一方面感到压力。有人担心,捐茶苗好是好,但谁来管、谁来卖?这些问题不解决,万一种不活,或者将来茶叶卖不出去,岂不好心办成坏事?”这给盛阿伟敲响了警钟。

  每年夏天,是黄杜村人最潇洒的时候。因为种茶赚了钱,很多人会借着农闲机会外出旅游。但这个夏天,许多人都取消了旅游计划,家家户户争抢育苗任务,忙得不亦乐乎。73岁的盛阿林不顾酷暑,也自告奋勇来插苗;叶兢君夫妻俩天天泡在地里,一双儿女还因此中了暑;村民黄梅蕾恨不得从早到晚盯在田头,比照顾家人还细心。

  所有人都挑最壮实的茶苗扦插入土,小心伺候着,丝毫不敢马虎。到6月底,1500万株白茶苗全部扦插完毕,作为备用,村里又专门多种了300万株。

  白茶虽好,却也娇贵,对气候、土壤、朝向等均有较高要求。因此,黄杜村一边发动村民育苗,另一边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贫困地区选点。一组五六个人,通常单个县就得跑好几天。

  贫困村大多位于深山老林,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,常得经过数百公里的长途跋涉。为了节省时间,大家多在深夜转场,日头刚出,便又马不停蹄上山勘察。几次,盛阿伟都是全程参与,如同“嫁女儿”一般,总是带着挑剔眼光,生怕有半点差池。

  杨学其和盛志勇是村里的种茶能手,这次被委以重任,担任基地建设“督工”,要求不达标准不验收、验收不过不发苗。两个多月里,两位师傅忙得不可开交,往往是这村还没验收完,又得赶到那边现场。

  旅途奔波倒也作罢,最不习惯的是吃饭。浙江人偏爱甜食,但“婆家”个个喜欢吃辣。没办法,两位老师傅常常只能靠泡面果腹。待所有基地验收完毕,两人又黑又瘦。一称体重,一个瘦了11斤,另一个瘦了17斤。

  2018年7月4日,捐赠茶苗签约仪式在京举行。1500万株白茶苗终于找齐了“婆家”,决定落户湖南省古丈县,四川省青川县,贵州省普安县、沿河县的34个贫困村。5217亩全部种上后,预计将带动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。

  包活——万般辛苦甘如饴

  尽管白茶在安吉基础扎实,但对贫困地区而言,这是个新产业、新品种。如何开垄?怎么修路?苗距多少?管理、加工又怎么弄?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。绝不是送完茶苗,就能万事大吉。这时,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中茶所”)主动站了出来,挑起诸多培训和指导的重担。

  中茶所的研究员肖强是安吉人,老家与黄杜一山之隔。11年前,他就带着中茶所种植中心党支部与黄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,联农户、联茶企,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。“总书记批示后,盛阿伟马上给我打电话,当时就一拍即合,想共同搞好‘白茶扶贫’。”肖强说。

  不久后,肖强就被通知外出选点。那几日,恰逢女儿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时刻。是抛下女儿,还是放弃外出?肖强心里犹豫不定。可选点迫在眉睫,他已做好错失女儿志愿要紧关头的准备。没想到,临行前,女儿被提前批录取,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。

  选点回来后,为了抢时间抓培训,肖强又和盛阿伟一道,把3省4县的“婆家人”请上门。如何保水保肥?如何修剪茶苗?如何防治病虫害?肖强和村里的“土专家”不仅在理论上倾囊相授,而且带着问题钻进地头,进行现场教学。为了便于理解记忆,他还编了个“十字口诀”:打窝、植苗、填土、提苗、压实。

  近年来,中茶所在扶贫上颇有建树,积累下许多经验。中茶所党委与溪龙乡党委决定结对共建,在科研力量、科研设备、科研经费上予以保障,共同做好“白茶扶贫”工作,还建了微信群。一旦茶树有个“头疼脑热”,或遇冻害、干旱,群里一问,中茶所的专家就能随时远程会诊。

  忙碌小半年后,2018年10月18日,“白茶苗”终于启运。仪式一结束,肖强连家也没回,就赶赴机场,直奔贵州沿河。20日一早,首批茶苗运抵沿河。“当时现场没有准备工具,我随手找了把铁锹,铲了第一抔土。随后大家一起动手,种下首棵白茶苗。”回忆当时的场景,肖强历历在目。

  茶苗种下不久,沿河、古丈就遭遇大雪、冰冻。肖强立即赶到现场,指导当地铺草覆盖,提高抗冻能力,帮助茶苗存活。盛夏到了,为保茶苗度过酷暑,专家们又建议套种大豆、玉米遮阳。时至今日,肖强赶赴3省4县现场指导和调查已超过30次。

  荒山披绿,白茶茁壮。但技术帮扶并没有停止,盛阿伟等人仍时不时前往“探亲”。肖强则将更多精力转至科研,把跨越8个纬度、海拔相差1800米的白茶品种种植适应性作为课题,持续进行观察、记录和分析。

  包销——万水千山总是情

  正因为茶叶增收致富作用明显,所以近些年,全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,已到达4000多万亩。“白叶一号”送至贫困山区后,销售会不会遭遇“滑铁卢”?此时,浙茶集团主动站了出来,承担起后续销售任务。

  2018年7月,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,签订了一份四方协议。除了安吉县黄杜村、3省4县人民政府及各县受捐方,还有一方就是浙茶集团。

  浙茶集团是浙江省供销社旗下的老牌企业,销售网络遍布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其中,茶叶出口20余年名列全国第一,绿茶出口名列世界第一,销售上可谓实力强劲。当时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吴骁恰好也是安吉人,对安吉白茶的特性了如指掌。

  “白叶一号”项目的销售任务,具体由浙茶集团旗下的狮峰茶业公司承担。“我们的职能就是帮助这些扶贫茶园种得活、加工好、销路广。茶苗捐到哪里,茶叶加工、品牌推广、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,解决受捐茶农的后顾之忧,真正让‘扶贫苗’变成‘致富叶’。”狮峰茶业公司总经理陆耿林说。

  这么多分散茶园,质量安全谁来管?标准生产怎么抓?记者了解到,在参与选点时,浙茶集团就与各个受捐村确定了“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。一方面,通过提高组织化,保证统一标准、统一管理。另一方面,贫困户有了“五金”,即土地流转收租金、务工就业挣薪金、入股分红得股金、委托经营拿酬金、村集体分红得现金。

  陆耿林说,尽管是扶贫苗,但其所有建设和管理要求都严格采取产业化逻辑。今年,种下去的白茶已有少量开采。为提前落实采摘和加工的质量要求,浙茶集团和黄杜村又派出了不少专家能手,前往各个加工厂进行指导,为进入盛产做准备。

  在普安县,今年,一条名优白茶加工生产线在“白叶一号”产业园投入使用。该园由县里出地、出资建成,浙茶集团则出设备、出人员,进行茶叶收购和精深加工,待满负荷后,将有3、4条生产线。目前,在扶贫茶园的示范带动下,普安当地的白茶面积已超1万亩。

  2020年4月2日,浙茶集团正式对外发布了“携茶”品牌,将3省4县5000余亩“白叶一号”茶园所产茶叶均作为该品牌销售。“携茶”寓意携手帮扶,定位大爱之茶、品质之茶、感恩之茶。前期为了快速拓宽销路,集团旗下著名品牌“狮峰”的销售网络,将全部向“携茶”开放。据悉,待所有茶园盛产后,每年预计会有10万余斤的干茶产量,将定位高性价比,主打会务、办公,以及大众消费得起的“口粮茶”。

  茶树长起来了,发展思路也跟着活了起来。古丈县翁草村过去没有一个产业,有了“白叶一号”后,开始吃上旅游饭。去年,全村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,老百姓种的蔬菜、养的鸡鸭、做的腊肉都成了热销品。看到“钱”景后,不少人还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民宿。同样在青川县,大伙儿也谋划着茶旅联姻,走出一条新路来。

  在浙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看来,通过发展旅游业,将茶叶作为伴手礼,不失为一条好路子。“包销不等于包揽,而是兜底儿。我们更大的愿望是,让这些村都有自主闯市场的本领,可以各显神通。因此在兜底销售之余,我们会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营销能力、品牌意识。这样一粒种子,才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,甚至一片茂密森林。”毛立民说。

打印』『 关闭